研究《楞嚴經》《金剛經》

著述:《影塵回憶錄》

教育:復興東北佛教,使東北信眾聞知正法。興建的寺院,均附設有佛學院。他一生設立的佛學院有13處之多,晚年到香港辦華南佛學院,設立中華佛教圖書館。


倓虛法師(1875—1963)天津人,父從事帆船貿易,常年在外,家境清貧。11歲入私塾讀書,14歲到了一家商號做學徒,喜讀醫卜星相之書,17歲成親。後經人介紹入軍營掌管糧餉帳目。24歲時,母親病逝,深感人生無常。

1890年,倓虛前往大連謀生。在營口開設中藥店,聽聞一老僧在紅螺山資福寺講經,遂前往聽法,覺今是而昨非,開始學佛。

1917年,當時已屆中年,他得悉友人出家在天津一寺院當了住持,未與妻子商議,義無反顧地走了。到天津清修院找清池法師說明來意,經引薦拜純魁法師為師,剃度出家。一年後,聽說天台宗大師諦閒法師將在寧波觀宗寺傳戒,遂前往求受三壇大戒,一個月的戒期圓滿,繼續留在觀宗寺隨諦閒法師學佛,逐漸領悟天台宗真諦。諦閒大師希望倓虛法師學成後到北方弘揚佛法,他在興辦佛教教育和修復寺院有突出貢獻。

1925年,諦閒老和尚傳授天台宗第44代法卷,倓虛法師成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。他所著的《影塵回憶錄》一書中,有一段民國初年北京佛教情況的記載~

「據佛教會登記調查,全北京城,大小有一千一百多處廟,在這麼多廟子里,沒有一處請法師講經的,而且聽經的時候,他們連聽都不聽。因為清朝以來,北京的舊風氣,都是以經懺和交際為主,如果能經懺佛事拿得起來,再能交上某督撫,或提督或王爺,就成功了。所以,他們的生活都很舒服,然而卻沒有人發心來弘法。」

倓虛法師依他師父,在東北興建寺院,營口〈楞嚴寺〉、哈爾濱〈極樂寺〉、長春〈般若寺〉。其中青島的〈湛山寺〉,規模極其龐大,自1934年動工,直到1947年。籌建湛山寺期間。設僧學。學僧絡繹而至。師設定學規、立課程、聘講師。經他手修復的,還有吉林《彌陀寺》、天津《大悲院》、瀋陽《般若寺》、《永安寺》等。他所興建的寺院,均附設有佛學院。他一生設立的佛學院有13處之多,而在國內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,難以數計。老和尚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,是復興東北佛教,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。佛學大德蔣維喬居士曾說

「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,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。」

1948年到香港,辦〈華南學佛院〉招收學僧,到1954年第二期畢業,是年倓虛老法師已八十歲。

1958年創立「中華佛教圖書館」,搜購得七部《大藏經》及散裝經書二萬余冊,全日開放,任人借閱。這時老和尚已八十四歲,每星期日在圖書館講《楞嚴經》,風雨不誤,而聽眾座無虛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