妥善對應人際關系


為何每件事的結果都不如理想呢?

答: 有福德的人做甚麼事都稱心如意,東撞西撞也會遇到好因緣;沒有福報的人,處處會遇到不如意事,甚至遇到好事也會變成壞事,所謂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,能怪誰呢?

 K學佛答問/0328


如何才能令人際關係良好?

答: 其實佛教是提倡人際關係的,不過,中國人承襲了故有文化的保守風氣,有其師必有其徒,師父是孤單的獨修,也影響到徒弟少和外界接觸。出家人不和外界來往也罷了,在家人絕不可與人脫節。

有些人信佛教後就與父母、眷屬、親朋戚友疏遠,這是絕對不應該。大乘佛教提倡慈悲喜捨,不但自己要得到快樂,還要令一切眾生也得到利益,從前你同他們要好,信佛教後要比從前更好才對。近二十年香港社會的思想開放,作為佛教徒亦不能獨善其身,應該放棄保守觀念,和社會打成一片,以慈悲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,才能真正做到行菩薩道,廣度眾生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K學佛答問/0064


自盤古初開,人類已喜歡戰鬥,根源何在?

答: 因為眾生有「我」在。生活上有物質的追求、有負擔,處處只為「我」著想,變得自私自利,毛病由此而來,無人能做到「無我」。如政治家說做事是為了國家、社會,中間真的能「無我」?當他們的名譽和地位面對危機時,便會用盡一切手法去保持之,無非是為「我」,整個世界因而起鬥爭。

只有菩薩、羅漢無有我執,真正能為國家、為社會,做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。不說諸佛菩薩羅漢,就是出家僧尼及天主教神父與修女,因為無男婚女嫁,無家庭負擔,欲望減少,自能與人無求,與世無爭。無爭則無貪;無貪則無瞋;無貪無瞋,即有智慧,所以無癡。做人無貪瞋癡三毒,便得解脫。

K學佛答問/0069


我怕與人接觸,怕人罵我,又有暴力傾向想打人,我如何才能消業障?焚燒金銀衣紙有用嗎?

答: 你是否有自卑感呢?是否自小就被欺負、養成脾氣暴戾的壞習慣?環境對人的性格影響很大。養成壞脾氣惡習的話,別人見到你便覺討厭,你亦因此不喜歡與人交往。

你應該學習佛法的慈悲為懷,愛護眾生,視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,把別人的痛苦,當作自己的痛苦。用慈悲心對待別人,常常幫忙別人,學菩薩的精神,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。以後不再以暴力對人,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思想,從多聽經聞法開始改變壞習慣。你敬愛別人,別人也會敬愛你,業障自然會消除,毋須焚燒金銀衣紙。

 K學佛答問/0087


信了佛教已十九年,愈是照著佛法行事,便愈招惹異性,愈想修行便愈多障礙,在公司很多時都招惹異性好感,如何處理感情上的問題?

答: 在家人的感情問題,和出家人的感情問題,其實也有相似的地方。出家人,師父和徒弟之間的感情,也有發生問題的時候。我建議一個方法給你,就是:「他對我客氣,我就對他不客氣;他對我不客氣,我就對他客氣。」我真的對徒弟說過這四句話。正如《莊子》說:

「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」

我們待人處事都要合乎中庸之道,過猶、不及都會產生問題。希望你用這個方法去處理人際關係及感情。如果他對你太好,你淡然處之,如果他對你不好,相反你要對他好些。這樣煩惱就解決了。

K 學佛答問/0019


如果今生與一位沒有妻子的男子同居,有甚麼不好果報?

答: 依據佛法來說,沒有結婚而同居的不算是夫妻。如果你是一個守五戒的佛教徒,就應該遵從一夫一妻制,守「不邪淫」戒,不與夫妻以外的男女發生關係,若是不守本分,是不合法的。學佛法的人不應該這樣做,因為這不是佛法所說的真正做人標準,如果你能受持五戒,做得夠標準就可生三善道,否則將來便投生三惡道。

學佛答問/0181


如果與沒有名分的女子同居,雖然沒有結婚,但能互相以夫妻相待,是否也有不好果報?

答: 如果能夠結婚,當然是結婚最好。萬一礙於某些理由而未能舉行結婚儀式,互相又能以夫妻相待,守好「不邪淫」的本分,那麼結婚儀式不過是一種外表的形式,相對於你能否守好自己「不邪淫」的本分,結婚儀式比較次要。將來是否有不好果報,亦不會單單看你有沒有舉行結婚儀式。一生若能多行善事,亦不會因沒有舉行結婚儀式而生三惡道。反之,只做表面的儀式,對將來的果報一點用處也沒有。重要的是你能否持好「不邪淫」的戒律,守好自己做男人或做女人的本分。

學佛答問/0182


 如何能廣結善緣及解冤釋結?

答: 廣結善緣是處處為人著想,不為自己。凡對別人有利益的就去做,利己害人的事切不可為。古德云:

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。」

作為佛教徒見到別人痛苦感同身受,見人開心自己亦開心。所謂

「有慈悲無冤家,有智慧無煩惱」,

「伸手不打笑臉人」,

如果對別人好,他就不會仇恨你,就能解冤釋結。

K學佛答問/0565


一個患了失憶症或是癡呆症的人是否對世事都不執著,他將來往生時是否較容易往生到善趣呢?

答: 這要問他是否真能放下。癡呆症是糊里糊塗,不知修善也不知作惡。佛教說這是多生多世罪業深重才會有這毛病,要多求懺悔。患這種病的人對事物不大清楚,也沒有甚麼放下與放不下,連聽佛法也不甚理解,唯有念佛拜佛求懺悔來減輕這多生多世的罪業。

大家不能不信因果報應。不用看相,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、相貌、聲音都能看到有沒有福報。沒有福報的人做甚麼事都不順利,到處碰壁。這不是迷信亦不是胡說,是經驗得來的。所以,大家應多修福培德,相貌隨之會變好,變得莊嚴。

 K學佛答問/0476


為何現世人多追求物慾,就算外表看來很有學養,但內裡卻陰險詭詐,面目猙獰?

答: 中國幾千年的文化,一直提倡儒、釋、道並重。儒家講的是三綱五常,四維八德,仁義道德標準;道家講清心寡欲,寧靜澹泊;佛家講慈悲喜捨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全部都是做好人的原則。

但現在的社會,已將做人的道德和原則推翻,卻又沒有一套好的標準讓人跟從,人心不古,世風日下,文革把中國傳統文化摧毀,現在好像已慢慢恢復,但破壞容易,建設卻需要很長時間以及人力物力。

說到香港,九七年前還是殖民地,文化是外借的。但好的外國文化香港人借不來;不好的、不適用的卻吸收了一大堆。外國文化有不少值得借鏡的地方,如禮貌、公德心,都是我們應該多多學習的。

學佛答問/01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