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
/有關菩提心的質與量之分別,是否二乘的人重質,而大乘之人重量呢?
答: 二乘人重視自度,以了生脫死至為重要。大乘人重視度他,自度反而不重要,因此說二乘人重質,大乘人重量。我國一般佛教徒說發菩提心去度眾生,必須有天龍八部推出來才有資格。這說法流傳很久,所以沒有人敢發菩提心去弘法利生,甚至很多出家人都關起門來不跟外界來往,又怎能去普度眾生,利樂有情!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發菩提心,若你遇見別人痛苦煩惱,教他稱念阿彌陀佛可以消災免難,這已是發菩提心。你邀請朋友同到佛堂拜佛,勸他皈依三寶,這也是發菩提心,還需要天龍八部推出來嗎?
H學佛答問/0424
/一個容易動感情的人,見到不認識的老弱傷殘者,都會流下同情之淚,這樣的人是否很難斷愛呢?
答: 不是。世上的人有千差萬別,人人性格不同,不要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。世間人有五種種性:
一、聲聞種性。
二、緣覺種性。
三、菩薩種性。
四、不定種性。
五、無種性。
見人受痛苦生起同情心,這是菩薩種性。見別人痛苦如同自己痛苦,生起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之心就是菩薩心腸,有資格受菩薩戒。有這種心腸的人也不一定是佛教徒,其本性是與生俱來的。
這不是能否斷愛的問題,要分清楚這與愛無關。愛與同情心不一樣,愛有分父母、夫妻、兒女和朋友之愛。愛是自私,為自己的。同情心是大公,為他人的。這個同情心是善的,是菩薩心。愛與同情心是不能相提並論。
H學佛答問/0477
/如何發菩提心
仁者,不忍獨生以坐視眾人的死,不忍專利以坐視眾人的害。更進一步,要捨一己的生,以救眾人的死,願捨一己的利,去眾人的害。把人我的分別、一己生死利害關係,統統忘掉了,即是發菩提心。
H學佛答問/07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