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菩薩戒答問
/如果持五戒未達到完美,可以受菩薩戒嗎?
答: 持五戒還未完美,受菩薩戒沒有問題。一般人認為菩薩戒難持,其實五戒反為難持。不然,為甚麼台灣每次傳授菩薩戒都有幾百人受戒?歷代皇帝、朝廷百官、天神、鬼神皆受菩薩戒。因為
五戒是「止持」,諸惡莫作,這樣不可以做,那樣不能做,做了便犯戒。
菩薩戒是「作持」,這樣可以做,那樣可以做,眾善奉行,統統可以做,能做多少算多少,做了有功德,不做沒有罪過。
所以說菩薩戒容易持,五戒難持。
學佛答問/0584
/菩薩有兩種
一、 敗壞菩薩。雖失菩薩心,先世因緣,猶好布施。
二、 成就菩薩。不失菩薩心,施少功德,得果報多。
PP學佛答問/0809
/披戒衣時所念的「偈語」是甚麼意思呢?
答: 披戒衣前,先舉戒衣,誠心口念:
「善哉解脫服,波吒禮懺衣,
我今頂戴受,禮佛求懺悔。」
然後將衣搭在身上。
「善哉解脫服」:
意思是這件無上的戒衣使我可以得到解脫。
「波吒禮懺衣」:
波吒是梵語,樹名,譯為縵衣。縵是無紋的一幅布,不同僧衣,割截縫成。出家人所披的是福田衣。佛陀在世時,出外見到一塊塊的稻田,從中獲得很多收成,即命弟子照田相割截縫成戒衣,令眾生供養能得大果報。福田衣分三種:五衣、七衣、九衣。現在有人認為受持五戒應搭五條衣,這是大錯特錯。若然受了比丘戒,豈不是要搭二百五十條衣?
「我今頂戴受」:
敬衣如敬佛,等於將衣頂在頭上的恭敬。
「禮佛求懺悔」,過往所念的披戒衣偈,第四句是「世世不捨離」。此一偈句,台灣道源長老不苟同,認為不能生生世世為居士。若是如此,豈不是永久不能出家作比丘,又如何能證阿羅漢,成佛作祖?故改為「禮佛求懺悔」。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,所以印三皈五戒儀軌時,便將「世世不捨離」改為「禮佛求懺悔」。
學佛答問/0243
/《梵網經》戒本有說:
「可以在佛前自受菩薩戒,得見好相便得戒。」
如何才是得見好相?
答: 自誓受戒不容易,要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摩,每天幾千拜,連續拜三、五年也不定。諸佛菩薩現化身為你摩頂授戒,見種種光,嗅到種種香,得此境界等於受戒。《梵網經》說:
「請法師傳授菩薩戒,
不需要看見瑞相與嗅到花香。」
古時千里之內很難找到一位法師,自誓受戒是迫不得已才用這種方便法。如今佛教發揚光大,請法師授戒不再有困難,何必自誓受戒?
學佛答問/0612
/菩薩行中是否重視以身體供養諸佛菩薩呢?
答: 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品》裏說到藥王菩薩以燃身的方法來供佛,十方諸佛讚歎曰:
「善男子,是真精進,
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」
後來有些出家人以跳崖捨身來供佛,以為這樣便可成佛。因此,五台山、雞足山、黃梅縣的五祖寺、普陀山的潮音洞也有捨身處,這些風俗流傳了幾百年到我這時代為止。
我認為不應該捨身供佛,只燃香便可以,所以我為大家傳授菩薩戒時一定要大家燃香一枝。
作為菩薩,應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
假若燃一枝短短的香也受不了,
那就不要受菩薩戒。
除了燃香,以前也流行燃指、燃燈。
行菩薩道要切切實實,
不要做表面功夫。
即使你能忍受燃一指之痛,
又能否忍受別人在大眾面前
對你無理辱罵而不發脾氣、
不生瞋恨心呢?
若能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
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才是真功夫。
儘管你拜過無數次的佛,
誦過無數部經,
若受不了辱罵,
還算甚麼修行呢?
R 學佛答問/0534
/受戒後若犯戒,是否罪加一倍?
答: 這個是大問題,其他宗教很容易學,唯獨佛教非常困難。佛法理論非常精湛,外教徒是學不來。因此,你們不明白就要問個究竟。大學生、教授看佛書多年,亦未能了解佛法之真實義,講佛法或會講錯。學習佛法一點也不容易,沒經過幾十年研究難有成果,著實佛法有甚多矛盾之處。
有位居士這樣說:「我皈依三寶一年,仍未敢受戒,你一皈依就受戒,我可沒有你那麼勇敢!」此說法害人匪淺,不知道利害關係。自己不敢受五戒,不可以說人家不應該受,你不能代表別人。你的根基與人家的是一樣嗎?我成立學佛答問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避免有人以己見誤導他人。有些人皈依三寶幾個月、一年、兩年之後受五戒,再過幾年受菩薩戒。實際上,你可以同時皈依三寶、受五戒,甚至一併受三皈、五戒、菩薩戒,有甚麼不可以呢?
菩薩戒云:
「出家人破戒勝過在家人受戒,
在家人犯戒勝過世人無戒。」
你這個人受了戒犯戒是犯戒菩薩,那個人沒有受戒沒有犯戒稱為外道。即是受戒後犯戒,勝過沒有受戒沒有犯戒。所以,「受戒犯戒,罪加一倍」,但不能以此為標準。
學佛答問/0277
/家庭主婦要殺雞、魚和煮肉給家人吃,在酒樓做侍應要傳菜(肉類)給客人吃,請問上述人士可否受在家菩薩戒,是否屬於犯戒?
答: 受五戒已經不能殺生,更何況受菩薩戒?受菩薩戒非但不殺生,還要吃長齋的。
當家庭主婦的人,不要買活生生的肉類,應買那些已經被屠宰了的,就可避免了殺生。煮肉類是不得已,為了照顧家人而做的,最好能勸家人吃齋。在酒樓工作也一樣,是不得已,唯有這樣做才能生活,但日後機緣巧合,可以在素食館找工作,又或是找別的工作,就會避免傳肉類給客人吃。
PP學佛答問/0019
/受過五戒和菩薩戒的人可以切肉和煮肉嗎?
答: 如果丈夫和子女皆非佛教徒,而妳又是家庭主婦,一定要為他們煮飯菜,如果不切肉和煮肉,家庭就會發生很大問題。縱然妳吃長素,但為他們切肉和煮肉是沒有問題的。如果有其他辦法,最好不要切煮為佳,以免傷害慈悲心。
學佛答問/0118
/佛教徒是否一定要吃素?
答: 佛教徒未必一定要吃素,因為信仰佛教是有層次的。
第一個層次首先要皈依三寶,只要有一位出家人為作皈依儀式,證明你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尊法,皈法十方三世一切眾僧,便可稱為一個佛教徒,並沒有甚麼戒條約束,只要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就可以了,並沒有規定要你吃素。
第二個層次是受五戒,即
一、 不殺生。 二、 不偷盜。
三、 不邪淫。四、 不妄語。
五、 不飲酒。
五戒中雖有不殺生,但未禁止吃葷。
第三個層次是受過菩薩戒後,方禁止吃肉,因為菩薩要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度眾生離苦得樂尚來不及,怎能吃眾生肉?因此受過菩薩戒的人,規定不能吃眾生肉,這是以小乘佛教戒律來說。若是以大乘佛教而言,凡是佛教徒都應該吃素,因為大乘佛教主張以慈悲為懷,如果吃眾生肉就失去慈悲心。所以奉勸大家,如果已皈依三寶和受過五戒,最好能吃素才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佛教徒。
學佛答問/0120
/一個五戒弟子,在外間飲食時不小心吃了葷,這罪過應由誰負責呢?
答: 誰也沒有罪過,若是有的話,就是發問人的罪過。食店不知道你是素食者,他們只是盡自己責任而工作,而你也是一時不慎而吃了些葷食,雙方都沒有錯。
從前有個出家人要乘船去朝山,有人問他:
「若船夫拖船將沙灘上的小蟹輾死,這個罪歸何人?」
法師回答:「罪歸發問的人。」
因為沒有人問的話就沒有罪過這回事。
學佛答問/0381
/受了在家菩薩戒,可否聽音樂和學琴?
答: 受八關齋戒時,不可以聽音樂和彈琴。在家菩薩戒方面,則經文上沒有說,但受在家菩薩戒,其中有六日: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九、三十,是受八關齋戒的日子。
受八關齋戒是很困難的,現在香港很難找到法師給你授八關齋戒,你自己在家受,則需要很大的恆心。為甚麼我們要在上述六日受八關齋戒?因為這六日是好日子,相傳四大天王會親來世間偵查人間的善惡。但八關齋戒在中國不大流行,因為它是小乘佛教的法則,中國流行大乘佛教,最重要受五戒。八戒的後三戒:不著花鬘、不香油塗身、不觀聽歌舞;不坐臥高廣大床;不非時食(過午不食)。則在中國不太流行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因為接近泰國,受小乘佛教的影響,較流行八關齋戒。
PP 學佛答問/0013
/何謂「妄語」?
答: 一般佛教徒說:五戒中最不容易持的就是「妄語」。是的,世人說:「禍從口出。」就是這道理,不知不覺妄語就說了出來,守妄語戒是很困難的。妄語分大妄語、小妄語。沒有證得聖果就說證得,未得神通就說自己有神通,是大妄語;見到說沒見到,聽到說沒聽到,是小妄語;還有方便妄語,明知不對,但求方便,隨便點頭、哼一聲。又或別人問他應不應做,他只點頭或哼一聲,這是方便妄語。
但有些妄語說了對別人有利、有好處的,則另當別論。明代寂光法師的《梵網經直解》卷2說:
「救人急難、方便權巧,
凡有益者,不但無過,更有功德。」
舉例:若知某人想殺人,你說謊謂自己有神通,知道他殺人後會落地獄,叫他不要殺人,如此妄語便沒有罪,還是好事。又或看見獵人追獵物,明明看見獵物向東走,你卻說牠向西走。為了救命而說的妄語不為過,要看時作事,說得有技巧。佛教徒既受了五戒,應該不會存心害人,只有慈悲。但對一些事情,若不婉轉地說,就不能拯救該事,則可能要打妄語。
學佛答問/0103
/優婆夷如果受了菩薩戒,可否講經說法?
答: 沒有問題。優婆夷受了菩薩戒可以講正知正見佛法。不單居士可以聽法,出家人也可以聽。菩薩戒有說:出家人認為居士說法知見不正,有責任阻止他繼續說法,若居士不停止,就是犯菩薩戒。
學佛答問/0636
/犯了菩薩戒要如何懺悔呢?
答: 《梵網經》說,犯了菩薩戒應在佛菩薩像前求哀懺悔。禮拜三世千佛,要見佛菩薩顯現或見光見花,才算真正懺悔清淨,這樣當然很嚴格。一般人只要拜佛誦經求懺悔,發願以後不再犯或有機緣時再重受菩薩戒便可。
學佛答問/0549
/菩薩戒能不能捨棄?
答: 佛教的三皈、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都可以捨,只有菩薩戒,無論在家出家,均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為止,戒體永遠存在,不得捨棄。若是退失菩提心,即為捨戒。
學佛答問/0257
/菩薩戒可以受兩次、三次嗎?
答: 受一次戒多一次功德,叫做增益戒。多聞薰習,培養自己的善根種子,做好事越多越好。
學佛答問/0645
/曾墮胎者能否皈依我佛和受菩薩戒?
答: 當然可以,無論甚麼人和做過甚麼事,都能夠皈依我佛和受菩薩戒。我們希望別人來信佛都來不及,那會抗拒呢?有些佛教徒見到來寺院拜佛燒香的外教徒,竟批評他們不應參與,這些人實在太愚昧了,我們自己要多理解佛法,不抗拒任何人來拜佛和燒香,才是普度眾生。
S學佛答問/0036
/ 何謂「幽冥戒」?可否替先父受幽冥戒?
答: 人在陽間受五戒,鬼在陰間一樣可以受戒。因為鬼魂生活在幽暗的地方,所以稱之為幽冥戒。
如果你給亡父受戒,的確是好事。雖然他生活在陰間,你給他受戒,他一定會知道的,問題是他是否接受。即使他早已投生,亦對他沒有傷害。
幽冥戒是鬼魂受菩薩戒,給他受戒比他沒有受過戒要好,就算他受戒後犯了戒,都比他從來沒有聽過戒和受過戒為好。因為
《菩薩瓔珞本業經.大眾受戒品》說:
「有犯名菩薩,無犯名外道。」
受戒後犯戒,名為犯戒菩薩;
未受戒不犯戒,名為外道。
S學佛答問/0015
/佛教徒應否飼養寵物?
答: 佛教徒最好不要飼養寵物,學佛要有智慧去辨別是非與善惡。因為:
一、 要殺生 : 你要買肉給牠們吃,如此不單你自己造業,且教牠們造業,何必呢?
二、 學佛要割愛辭親 : 你要養牠便要愛牠,既有感情,當牠死後你會不傷心嗎?傷心時不會帶來煩惱和痛苦嗎?世人非常顛倒,沒有痛苦卻自找之,如蠶作繭,自纏自縛。
學佛答問/0076
/弟子受了菩薩戒後,應該怎樣處理家中的貓狗呢?
答: 按戒條是不能養貓狗,但實際上又有很多人養,甚至出家人也會養,實況是要看時作事。有些居所近處山邊人跡稀少,或要保護屋內物品,需要狗隻及貓兒來看守,應該沒有問題,如你把牠們視作寵物就不可以了。有些人在貓的頸項掛上一個響鈴,走到那裏響到那裏,老鼠聽到鈴聲便會避開而不致被貓傷害。
學佛答問/0532
/菩薩有兩種
一、 敗壞菩薩。
雖失菩薩心,先世因緣,猶好布施。
二、 成就菩薩。
不失菩薩心,施少功德,得果報多。
學佛答問/0809
/甚麼是乘戒四句
四句即
乘急戒緩、戒急乘緩、乘戒俱急、乘戒俱緩。
乘急戒緩之人,如維摩居士。
戒急乘緩之人,如小乘之比丘。
乘戒俱急之人,如出家菩薩。
乘戒俱緩之人,猶如畜道。
乘急戒緩,根利有遮。
戒急乘緩,根鈍無遮。
乘戒俱急,根利無遮。
乘戒俱緩,根鈍有遮。
學佛答問/7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