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打招呼常用句

「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。」佛教有很多規矩法則,請師父開示佛教的稱號及禮儀。

答: 佛教的規矩法則,很多佛教徒都不懂,其實規矩法則也非常重要。人人若能依從規矩法則行事,讓非佛教徒看見佛教徒有規有矩,莊嚴認真,給人家留下好印象,就會見相生信,對佛教生起恭敬心、歡喜心。佛經道理可以自己嘗試理解學習,自己看佛書也可能看得明白;聽人家講經說法,也可以知道內容。但是佛教的規矩法則,沒有人講出來,你那裡會知曉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今天我先介紹佛教的稱號。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,有的名詞是梵文譯音,所以別具印度色彩;有的稱號是佛教專有的名詞,如:和尚、禪師等。祇是一聲稱呼,就能辨別這個是佛教某個宗派。可以互相打招呼,倍添親切感。你們是佛教徒,應該認識佛教的稱號及禮儀。

首先介紹佛弟子這個稱號。


道宣律師《南山鈔》云:

「學在我後名之弟,解從我生名之子。」

弟即是我們開始學習的時間比較遲,稱為弟;子即是父母生下的兒女稱為子。我們所得到的學問、知識都是由老師、師父教導,所以,解從師生名為子。為了表示對老師和師父的尊敬,自稱弟子。

皈依了三寶,就是佛教徒,是佛的徒弟,又可以叫做佛弟子,對菩薩稱弟,對佛名子。

《雜阿含經》所謂:

「從佛口生,從法化身。」

名為弟子,佛弟子有出家人和在家人。出家有五眾: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尼、比丘、比丘尼。在家眾有優婆塞、優婆夷二種。佛教合共有七眾佛弟子。

以下介紹在家居士如何互相稱呼


居士: 男居士梵文叫優婆塞,女居士梵文叫優婆夷。翻為華語,名近事男,近事女。以前稱呼居士為隱士,是大學問家的稱號。居士這個名字的地位相當高。士、農、工、商,士排在第一位。

如何跟居士打招呼呢?譬如有一位姓李的男士,你稱呼他李居士,不要稱呼他李先生。假若李居士的太太姓何,你稱呼她何居士好了,不要稱呼她李太,稱李太是外行人,不懂規矩的門外漢。以後要記著佛教徒統統要稱居士。某些佛教月刊,會登載有關佛教辯論文章,你們留意看看。他們尊重你就稱呼你某某居士,不尊重你就稱呼你某某先生、小姐。現在我告訴你們這個稱呼方式,以後你們要經常用。


師兄:這個稱謂,近幾十年來,香港一般在家居士,不管是男居士或是女居士,都是互相稱呼師兄,祇有台灣道場的居士稱呼女眾為師姐師妹。我認為稱師兄既大方又有禮貌,不管是男眾還是女眾,不管受戒在先還是在後,一律稱呼人家師兄,多麼尊重。居士不能稱呼出家人為師兄,祇能稱師父或法師。

剛才介紹了在家二眾的稱謂,現在介紹出家人的稱號。


法師:是以法為自己師,又能以法為他人師,善知一切諸法差別名相,故名為法師。你們稱呼出家人,不是法師就是師父,其實出家人有很多類別。有高級、有低級;修持法門不同,稱號亦不一樣。大部分佛教徒都不清楚出家人的稱謂,有的稱呼是有來歷的,你能知道多少?你懂得如何跟初次認識的出家人打招呼嗎?

在街上或在任何地方,當遇見法師的時候,應該怎麼辦呢?要是迎面碰上的,不管是那一位法師,你認識的也好,不認識的也好,對他合掌並稱呼一聲法師或者阿彌陀佛,然後你繼續走你的路,他走他的路,不必再多事了。

進一步,你可能覺得這位法師很親切,你想知道他的名字,怎麼問呢?

你可以這樣問他:

「請問法師尊號?」

尊號的意思是名字、法號。

又或者你可以問:

「請問法師大號?」

「請問法師法號?」

這樣跟法師們打招呼比較有規矩、有禮貌。如果你懂規矩,這樣問更有禮貌:

「請問法師上下?」

你懂得這樣問,表示你是內行人,不是門外漢,跟剛才的稱呼比較,這樣問更為有禮貌。

這種風氣是從中國儒家那裡演變過來的,可能與以前中國人不能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有關係。我們佛教的大德高僧很有學問,很有智慧,人材輩出。儒家比較注重講究禮節儀式,我們佛教的大德高僧把儒家那套禮儀重新編排,把它改良,更錦上添花,搬到佛家來用。假使有人問你:

「你的師父是那一位?」

答:「我的師父是懷法師。」

你看,我們佛教的稱呼多麼有禮貌!佛教禮節儀式勝過儒家。我們拜佛的禮儀亦是從儒家、道家三跪九叩演變過來。我們佛教直接三跪三拜,叩三個頭、拜三拜,是多麼如法,我們拜佛的方式更是莊嚴有禮。

說回正題,繼續講如何跟師父打招呼。再進一步,若是你覺得這位法師特別親切,跟你很有緣分,你想拜訪他,想知道他住在那兒。若要問出家人居所,你這樣問:

「請問法師,你住在那個寶剎?」

寶剎就是寺院的意思。

要是你有事情需要找法師幫忙,你如何稱呼法師呢?要注意,切勿直接稱呼他的名字。假使你有事情找我幫忙,你說:「暢懷法師,甚麼事、甚麼事……需要你幫忙。」你這樣稱呼法師是沒有禮貌,就是不尊重他。

你是一個佛教徒,那麼沒規矩,可能給那位法師教訓一頓,問你從那裡來的。你們要緊記,有事情需要法師幫忙的時候,不能直接稱呼他的名字。要這樣說:「恭請法師,如何、如何……。」你這樣說,就是懂規矩,有禮貌。

假使在同一場合,有眾多法師聚集在一起,你急需要跟其中一位法師商談一些事情,那又怎麼辦呢?直接稱呼法師名字是不尊重,所以不能指名道姓。如果祇說法師,有那麼多法師聚在一起,你稱呼的是那一位法師呢?沒有一位法師知道你想跟誰說話,你怎麼樣表達你的意思呢?假設你要找的人是我,在這個情況下,你可以說:「暢公,我找你有甚麼事、甚麼事……。」尊稱他「公」,這樣可以直接指名道姓。不能說:「暢懷法師,甚麼、甚麼……。」這樣就是不恭敬,不懂禮節,這裡頭的小節大家要懂得。某某公,某某公,這個稱呼多麼恭敬,多麼有禮。

現在一般人稱呼出家人為法師,其實以前是不可以這樣稱呼的。我們出家人在大陸不可以隨便稱為法師。你們是現代新社會的人,我是舊社會的人,這些歷史故事的來龍去脈,我給大家講一講。

我從小出家,曾住過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等大寺院。那時候,一般人稱呼出家人某某師。例如:暢懷師、智耀師。稱某某師的出家人,不能稱他法師,為甚麼?因為他沒有資格,能夠講一部或兩部經的出家人,才可以稱法師。

法師是受人尊崇,地位很高。若是今天有法師到來講經說法,我們聽到法師兩個字,馬上穿袍搭衣,到門口恭敬迎接他到來。不管是那一位法師,大家隆重其事接待。幾十年前我們在大陸是這樣子,台灣也是這樣稱呼,懂得講經的才能稱法師,不懂講經的稱為師。為甚麼法師那麼受人尊敬呢?真正來龍去脈有誰知道?

在大陸,以前懂得講經說法的法師為數極少,在南方還有幾位法師講經,在北方就更少有。老法師是有智慧的人,講大部經典,大多數講《楞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。普通小法師能夠講一部《心經》、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已是了不得。由於講經的法師實在太少了,物以罕為貴,因此法師地位崇高,受到很多人敬重。《梵網經》說:

「日食三兩金,......供事法師。」以前講經的法師已很少,上海還有兩、三位。現在香港和台灣卻有很多緇素講經,法師的身價就沒有那麼高。

1949年有大批出家人從大陸逃難到香港和台灣,同時亦把佛教傳來。起初幾年跟大陸一樣,稱呼出家人某某師,過了幾年之後,一出家便稱為法師。對法師尊重一點,更稱他大法師,這是香港的風氣。

至於台灣的情況,我想也是差不多吧!三十多年前,我在台灣看見他們傳戒,當引禮師的男眾比丘稱大法師,女眾比丘尼稱法師。

佛教除了講經說法的法師外,還有律師和論師。


律師:律的意思是依循律儀規矩行持,能調伏內心的貪瞋癡三毒,因此不會犯錯。這個律師不是在法庭上打官司的那種律師,是專門研究佛教戒律並能嚴謹守持,行為端正的出家人,叫做律師。

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師,是中國律宗 : 南山宗的始創人,專門研究戒律,律行嚴謹,威望極高。他長期居住在終南山弘揚他的學說《四分律》,所以稱他「南山律師」。直至現在,中國大多數出家人仍然依據《四分律》為行持修道的楷模。

明末清初,南京寶華山見月律師寫了一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,是為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五戒而編制。他還寫了一部《傳戒正範》,是我們出家人受三壇大戒的儀軌。

在民國年代,出了兩位律師,一位是慈舟律師,一位是弘一律師。慈舟律師研究戒律十分認真,我是在北京安養精舍重受戒,慈舟律師也是我的得戒師。大家有沒有留意,我為大家傳授三皈五戒、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,大家跟我一同宣讀

「安養堂上舟老和尚」

這句話。因為我為你們傳戒,按規矩,師師相傳,所以要讀出受戒的地方和我的得戒師名字。慈舟律師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通願法師,在大陸很多比丘尼認識她。她是一位省長的女兒,是有學問的大學生,當年出家,北京的報章亦有報導。五台山普壽寺是一個很出名的戒律道場,乃她創辦的。她往生荼毘後留下很多舍利子,就是她的修行成果。

還有一位很出名的弘一律師,俗名李叔同,生於官宦之家,是一位風流才子。他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家,在音樂、書法、繪畫、詩詞、戲劇、篆刻等皆有極高造詣。他是把西方音樂引進中國,改變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一人。佛教的「三寶歌」就是弘一大師作曲的。因為有一次參加虎跑寺斷食後,頓覺身心清淨,有如脫胎換骨,所以他放下萬緣,捨棄妻室,決意出家。出家後斷除一切習氣,守戒極度精嚴,整治律學,潛心修道,是修行人的典範。一門深入專注研究戒律的人,才能稱律師,普通出家人,不能稱律師。

論師:專注研究佛教論藏和講論的人。論又名無比法,是正反雙方辯論經中要義,如詳細分析空有、假實理論,有辨別法義的智慧。論師深入經藏,對佛法有高深認識,對於雙方所辯論的每一個論據都能透徹了解,並且公正持平,有不偏不倚的分析判別能力。

論有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唯識論》、《十住毘婆沙論》等。他們講論不講經,所以不叫法師,叫論師。


禪師:修禪宗的出家人稱禪師,參禪的人不能著有,著有就不能稱禪師。禪師從早到晚打坐參禪,甚麼都不做,不誦經、不念佛,甚麼都不求,祇求開悟,明心見性。他們說: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。」看見魔來當然不理會他,就算看見佛來也不理睬,一切皆不可得,不受任何外境所影響。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禪,以前參禪的人多數是大學問家。修禪要修多生多世才有成就,不是一朝一夕功夫就能達成,參至最後認識自己本來真面目,就能成佛作祖。

修淨土宗的人亦都是甚麼也不做,專門念阿彌陀佛,從朝念到晚,念到一心不亂,念到甚麼都不知,他們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多,就是讓眾生能依隨自己根機,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修行,那樣才容易有成就。修淨土宗的人,稱為蓮友。


住持:住持是一間寺院最具權威的決策人,領眾修行。除了負責寺內一切事務外,還要主持寺內舉辦的各種法事和活動,住持又稱方丈。


方丈:這個名稱從何而來?

是從印度維摩居士那裡來。當時釋迦牟尼佛還在世,他住的地方祇有一方丈的面積,所以稱他方丈。維摩居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居士,已證得不思議解脫境界,智慧深如大海,辯才無礙,神通廣大。他不像小乘人自私自利,不發菩提心。雖然他們已斷除見、思二種煩惱結,也祇不過是自了漢。佛陀十大弟子也曾被維摩居士訶斥教訓。維摩居士假借患病,讓他們來問病,教化他們發菩提心,入不二法門,普度眾生。

其實維摩居士是菩薩,他來自阿閦如來的佛土 : 妙喜世界。居住在妙喜世界的眾生,人人安樂自在,沒有痛苦煩惱。維摩居士知道五濁惡世眾生貪瞋癡重,痛苦多,煩惱多,他懷著慈悲之心,捨棄清淨佛土,甘願委生娑婆世界度化眾生。維摩居士的居室祇是一方丈,住持住的地方大概也是一方丈,所以用方丈這個名詞稱呼住持,住持又可稱和尚。


和尚:能深入經藏,又能引導弟子修道的人稱和尚。因能為人師長,所以又稱親近師。和尚可不簡單,是尊貴的出家人。以前,在中國,祇有寺院的住持才能稱得上和尚這個稱號,現在一般人都稱剃了頭的出家人為和尚。和尚是有智慧的修行人,為甚麼現在地位變得低微呢?當然是有原因。

中國地方大,人又多,在僧團裡,甚麼樣的人都有,好的壞的,各式各樣人都有,可以說龍蛇混雜,尤其是從前少林寺的僧人影響最大。他們為甚麼出家?多數是為了打功夫,大部分沒有受戒。

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:

中國大陸有一間佛堂,那個師父收了幾個徒弟。他跟徒弟說:「釋迦牟尼佛是中國人。」他的徒弟一直以為釋迦牟尼佛是中國人。有一次,徒弟們到外面參學,發現釋迦牟尼佛原來是印度人。完成參學回來,便告訴師父,釋迦牟尼佛原來是印度人。師父聽了後說:「你們胡說八道,釋迦牟尼佛明明是中國人,你們說甚麼印度人?」他們就是連釋迦牟尼佛是甚麼地方的人都不知道,最基本的佛教知識也不懂。不過,不管懂不懂,中國僧人還是對國家有貢獻的。

唐朝時代,那時候李世民還沒有做皇帝,在洛陽有一個名叫王世充的覬覦帝位,把李世民圍攻,少林寺派出大批武僧替李世民解圍,把他營救出來,還打敗王世充,最後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,帝號唐太宗。

少林寺和尚立下豐功偉績,有汗馬功勞。統籌戰略的六位領袖被唐太宗冊封為朝廷命官,其中四位不願意做官,祇有兩位接受官階。因此唐太宗特別關心少林寺和尚的需要,他看見和尚祇吃素菜,認為吃素菜不夠營養,不能補充打功夫所消耗的大量體能,那裡有力量練武習技?於是頒令全國出家人茹素,唯獨少林寺和尚可以吃肉。

據說在元朝時代,少林寺有三千僧人居住,他們也有出外到處走,在外面打功夫,做法事等,他們都是公開吃肉,毫不忌諱。

俗語說: 有三種人不能得罪,就是道士、和尚和唱戲的戲子。

這三種人都懂功夫武術,而且很厲害,經常打死人。少林寺和尚有沒有打死人?有。他們武功高強,一般人不是他們的對手,一時重手就容易打死人。

本來和尚給人的印象是慈悲為懷不殺生的,不會殺動物畜生,昆蟲螞蟻也不會殺。假使和尚打死人,這還得了!普通人打死人,事情報導過後便完結,沒有人再提起。和尚標誌大,如果和尚打死人的消息,報章大字標題刊登,事情被誇大渲染,就會鬧成大新聞。

清代有搞戲班的人,編成一台大戲叫「殺子報」,就是講述和尚打死人的故事。這台戲醜化了和尚形象,改變了一般人對和尚的良好印象,因此有些人開始輕視和尚,不尊重和尚,和尚的地位就變得低微了。

在和尚兩字前面加個大字,就是大和尚。甚麼人才有資格被稱大和尚?普通出家人不能稱大和尚。西晋有一位和尚名佛圖澄,是龜茲國人,即現今的新疆。他九歲出家,七十九歲那年,即是永嘉四年(310年)來到中國洛陽,他修密宗的,已修得神通,也能預知一切事情吉與凶,甚麼事都瞞不了他。

石勒是匈奴劉曜的一名將領,生性凶殘暴戾,濫殺無數平民及僧人。佛圖澄想度化他,於是在石勒面前變化幻術,以油混胭脂塗手掌,即能顯現千里以外的事,又用楊枝水救活已死去兩日的石勒繼孫石斌,令他信服不已。後來佛圖澄還獻計給石勒,使他登上帝位。石勒當了皇帝之後,賜佛圖澄為大和尚。佛圖澄取得皇帝的寵信,便開始引導他行持慈悲,使他收歛殘暴行為,拯救了不少眾生性命,所以佛圖澄的壽命很長,他一百一十七歲才圓寂。

經皇帝賞賜的,才是真正的大和尚。後來中國的寺院住持也稱為大和尚,現在香港的情況又是如何?一間小廟住持也稱為大和尚,把人捧得高高在上,小廟住持真的能有資格稱大和尚嗎?這樣稱呼人家是不是真正尊重他呢?

大和尚擔任不同職位,稱謂亦各異。寺院舉辦傳戒,都是由大和尚主持的,有羯磨和尚、教授和尚、得戒和尚、開堂和尚、剃度和尚、依止和尚等名詞。

還有老和尚,老和尚跟大和尚有甚麼不同?年紀老邁,就稱老和尚?老和尚不是隨便稱呼的。如果是講經說法的法師,他年紀老了,稱他老法師,不要稱他老和尚。修禪宗,而且做了住持的禪師,年紀老邁,才可稱他老和尚。

舉一個例子跟大家解釋:為甚麼稱這位老和尚,稱那位老法師,怎麼樣分別?廣東出名的虛雲老和尚,人人稱他老和尚,因為他是禪師,沒有人稱他老法師。上海有一位圓瑛老法師,他專門講《楞嚴經》,有楞嚴王之稱。他年紀老邁,人們稱他老法師,不稱他老和尚。稱老和尚,還是稱老法師,就是有這樣分別。


祖師: 即如一般人所說的開山祖師,創立一個新宗派的始創人叫祖師。達摩祖師從印度到中國來,他在中國創立禪宗,所以稱他達摩祖師。達摩傳予二祖慧可,慧可傳予三祖僧璨,僧璨傳予四祖道信,道信傳予五祖弘忍,弘忍傳予六祖惠能,六祖以下,稱第幾世。


國師: 就是一國之師,能引導皇帝從佛教中掌管政治,使國家安定繁榮;又能引導皇帝從佛法中改善人民生活,令得安樂。以前,皇帝冊封俗家學識廣博人士為國師,至北齊文宣帝開始,改為冊封高僧法師為國師,僧人要獲得皇帝賞識重用才獲賜封為國師。

清朝順治十六年間,玉琳法師到高旻寺參訪後乘船回江南。船行至江中央,忽然陰雲密布,翻起巨浪,坐在船上的人驚恐萬分。原來順治皇帝亦在船上,他身穿平民服裝微服出巡,他向眾人揭露自己是當今皇帝,並頒下聖旨曰:「如有人能救活他,便能得到他的一半江山。」此時,玉琳法師正坐在船頭,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加被。他突然想起玉嵐法師給他三個錦囊作護身之用,於是他打開第一個錦囊,看見有一張紙寫著「免朝」兩個字,他立刻掛起「免朝」這張紙在船艙外,很奇怪,江面即時平靜下來。原來這是龍王朝拜皇帝,才會翻起巨浪。皇帝真的守諾言,分一半江山給玉琳法師,但遭堅決拒絕接受。順治皇帝很賞識他,為了表示誠意,賜封他為國師。

還有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,居住在五台山清涼寺。有一年唐德宗慶祝誕辰,邀請澄觀法師在宮廷的內殿說佛法,皇帝聞得法語後頓覺內心清涼,所有煩惱都消除了,所以賜他「清涼國師」名號。又六祖惠能也是被唐肅宗封他為國師。

大師與法師又有甚麼不同?法師是一般懂得講經說法的出家人。以前,大師這個稱號也是皇帝冊封的。古書上說:稱為大師的,大部分是以前的大德高僧。一九四九年,有大批出家人從大陸南下到香港,香港非佛教徒可能看過古書,所以很客氣地稱呼出家人為大師,一般佛教徒稱出家人為法師。我初到香港時,一般人稱我大師,我知道他一定不是佛教徒;如果有人稱呼我法師,我知道這個是佛教徒了。他懂規矩,我會問他:「你從那裡來?」跟他客套幾句話。稱呼

他星雲大師,那麼這些人一定不是佛教徒了!」

剃度師與師父:

你們在家居士通常稱呼出家人為師父,所有出家人都是你們的師父。在上海的居士也是同樣稱呼出家人為師父,可是台灣佛光山的人,告訴人家,唯獨剃度師才能稱師父,其他出家人不能稱師父。

我們中國大陸佛教界對於師父這個稱呼,是很普通的。在大陸,有法師講經說法或者住持和尚講開示的時候,開始總是稱呼一聲:「諸位師父,如何如何……。」這個有甚麼問題?為甚麼祇能稱剃度師為師父?居士稱呼出家人為法師、師父都可以,祇是一個通稱吧!


長老: 資格最老的出家人才能冠上這個稱號,祇有年高德劭的大德高僧才配得上這個尊貴名詞。例如:佛經上有這樣稱呼:「長老須菩提、長老舍利弗。」近十年來,香港佛教團體那些居士,都很客氣稱呼我們這些夏臘年資多的出家人為長老,是最尊崇、最尊重的稱謂。


上座: 在寺院中地位僅次於住持,是住持的助手。上座的職責是領眾修道。這個稱號普通出家人不適用,地位很高的出家人才能稱上座。


上人: 即是為人師表,有一個好榜樣值得我們學習仿傚,是老師、師父的意思。自己先要學習道理,德行方面亦要修持,達到了理想成績,再將得到的經驗知識教導後輩,在眾人之上叫做上人,是恭敬之意。中國人經常用上人這個名字。


上師: 這個稱呼多數是密宗用的,如金剛上師。我們中國佛教很少用這個名詞。


出家人的稱號已經介紹過,以下介紹聖人的稱謂:

尊者: 是《大集法門經》等經典所說的

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」

意思是德行與智慧都具足,見、思二惑已斷,一切世間煩惱已斷除,不用再在六道流轉生死,達到這個境界是已開悟的聖人,稱為尊者,又可以稱為阿羅漢。如須菩提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阿難尊者等。


大士: 是事的意思,大士就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能做大事的菩薩。觀世音菩薩又可以稱為觀世音大士。因為觀世音大士在因地發大菩提願,做救苦救難的大事。

寶藏如來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轉輪聖王名叫無諍念(即阿彌陀佛),他有一千個兒子,大兒子名叫不瞬(即觀世音大士)。不瞬太子向寶藏如來發大菩提願:若他能成為菩薩,一切眾生遇上任何災難苦厄之時,祇要稱念他的名字,為他天耳所聞,天眼所見,他一定尋聲救度這些眾生,為他們消除苦惱,令得安樂,如不能替眾生解脫痛苦,誓不成佛。寶藏如來非常讚歎他發如此大慈大悲願,於是為他授記名為觀世音。他發的是大菩提願,所以我們稱他觀世音大士,這個就是觀世音大士得名的由來。在《悲華經‧大施品》有記載這件事情。還有,面燃大士是觀音菩薩的化身,是救拔餓鬼道眾生的化身形相。


開士和上士: 開士是通達明理,能解釋宇宙人生道理之大菩薩。大菩薩能講很多道理開示我們,所以稱開士、上士。

瑜伽師地論》云:

「無自利行,無利他行,名為下士;

   有自利行,無利他行,名為中士;

   有自利行,有利他行,名為上士。」

開士、上士和大士是菩薩的通稱。菩薩乃梵語菩提薩埵,華語覺有情,自己已經成就,又能覺悟一切眾生,故名菩薩。


導師: 這個導師不是一般教導興趣班、活動班的導師。《華手經》云:

「為導師者,能為人說無生死道。」

我們這個導師能夠引導眾生入佛道。每年浴佛節,我們誦經慶祝釋迦牟尼佛誕辰,其中有幾句話是這樣讚頌釋迦牟尼佛:

「南無娑婆世界,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,人天教主,三類化身,本師釋迦牟尼佛。」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導師。

佛還有十種稱號:

一、如來;

二、應供;

三、正知;

四、明行足;

五、善逝世間解;

六、無上士;

七、調御丈夫;

八、天人師;

九、佛;

十、世尊。


佛: 佛是覺者,有般若智慧,能覺悟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真相,了了分明,真能看破放下自在,如從睡夢中甦醒了。怎麼樣才能成佛?自覺又能覺他,覺行圓滿名為佛。

佛跟五乘人有甚麼分別?人、天,凡夫眾生不能自覺;聲聞、緣覺二乘人雖然能自覺,可惜自私自利,沒有覺他行為;菩薩能自覺,又能覺他,可是覺行還未圓滿。菩提道是佛教徒必然要走的路,菩提道的盡頭就是佛地,誰到達佛地,誰就是佛。

有這麼多的佛教稱號,我已為大家詳細解釋,讓大家更能認識多一點佛教名字的意義。恐怕你走徧全中國也未必能找到這些資料。今天你們能聽到我的開示,絕對是你們的福氣,所以參加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聽開示,一定獲益良多。

學佛答問/0227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