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說三藏十三部

經書上常說三藏十二部經,請問如何解釋?

答: 讀經書常常看到:大小二乘,三藏十二部經這些名相。

三藏這個「藏」字讀音是「葬」,不是讀「倉」。佛教有句說話:

「秀才讀經,笑死老僧。」

稱得上秀才,文采學問必然優秀,但是不能讀佛經,一讀經就令人失笑。因為佛經有些字的讀音是印度梵文譯音。比方:南無阿彌陀佛,「南無」應該讀「拿磨」,不懂得的人會讀成「南物」。去年我們到雷州高山寺,導遊小姐問:「南無阿彌陀佛,為甚麼我們南方沒有阿彌陀佛,你們北方才有?」她不明白南無的意思是皈依,她依字面解釋,所以鬧出笑話來。又比如: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「般若」應該讀「波惹」,不能讀「搬藥」; 摩訶迦葉,「葉」應該讀「攝」,不能讀「頁」;「怛姪他」的「他」,應該讀「拖」。這些都是印度梵文譯音,若依照中國字的讀音就不正確。


三藏就是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

經藏是一切佛教經典,

包括十二部經在內;律藏是所有戒律;

論藏是所有弟子的辯論,如

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

《十住毗婆沙論》等。

唐朝的玄奘法師通達經、律、論三藏,所以稱他唐三藏法師。

經藏中含有定學,

律藏中含有戒學,

論藏中含有慧學,

八萬四千法門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。

八萬四千煩惱不出貪瞋癡三毒,

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癡。

三藏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,

修定要看經藏,

持戒要看律藏,

開智慧要看論藏。

故此佛教有經、律、論三藏。


以前懂佛法的人少,尤其是北方人,如果你問他十二部經是甚麼?他給你數《金剛經》一部、《華嚴經》一部、《法華經》一部,數到最後也不夠十二部。

十二部經不是十二部經典的意思,

乃是經文的十二種題材,

十二種資料。

我年紀很小便出家,早已能背誦十二部經,這是宋代孤山智圓禪師所頌的幾句話:

長行重頌並授記,孤起無問而自說,

因緣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廣未曾有, 

論議俱成十二名。


你看,多麼容易背出來。

長行: 是一段很長的散文,直說義理不限文字,沒有段落的長文,這樣已是一部經。

重頌: 長行用偈頌讀出來,簡化前面長行的文句,寫成簡簡單單的偈語。有四個字、五個字或七個字一句,重新把前文的意思歸納,再宣說一次。為甚麼要重頌呢?有些人喜歡長行的文句意思比較詳盡,有些人喜歡偈頌比較精簡和押韻。

《金剛經》有兩首耳熟能詳的重頌偈。首先是一段長行:

佛問須菩提:「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?」

須菩提答言:「如是如是。」

佛言:「須菩提,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,則是如來。」

接著的四句偈是重頌曰:

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

    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這裡已包含長行和重頌兩部經。

《金剛經》上還有一首重頌偈:
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

    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前面亦有長行的,

重頌偈語亦是一部經。


授記: 《法華經‧五百弟子受記品》有載,憍陳如比丘供養六萬二千億佛,然後得成為佛,號曰普明如來,其五百羅漢,盡同一號。又有彌勒菩薩,由現在開始計算,大約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,有彌勒佛出世,那個時候叫龍華三會,彌勒佛將會在龍華樹下說法。彌勒佛出世後,正法期有多少年,像法期有多少年,末法期有多少年,有多少人成佛及彌勒佛為每一位未來菩薩授記等,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已一一宣說出來。這種題材就是授記。長行、重頌、授記,這裡已經介紹了三部經。

孤起:孤起也是偈頌,不依前面長行文句意義,突然間說出來的偈語,四句或八句,是單獨發出的偈頌,這個也是一部經。

無問自說: 淨土宗有三部經典: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

《無量壽經》、

《觀無量壽經》,

淨土境界沒有弟子能夠發問,佛就自己說出來,這叫無問自說。這個題材也是一部經。


因緣: 佛說出弟子種種因緣,每一個弟子是甚麼情況,事情的經過如何如何,說清楚來龍去脈。為甚麼要制訂這條戒律?

因為有弟子犯戒,原因是怎樣怎樣,所以訂立這戒條。把這些事情歸納一起,這種資料叫因緣。


譬喻:譬喻經是佛用種種方法作譬喻教化眾生,令眾生容易明白道理。

《百喻經》中有一個關於猴子失豆的故事:

有一隻猴子手裡拿著一把豆子,

一個不小心掉了一粒豆在地上,

牠想拾回那粒豆,

於是便放下手裡所有豆子,

可是找了一會也找不到,

於是回頭去拿回剛放下的一把豆子,

卻發現豆子已全部被雀鳥吃清光。

這個故事譬喻一個愚昧的人,

不懂衡量輕重,

作出錯誤決定,

因小失大,招致重大損失。

譬喻也是一部經。


本事:佛弟子們過去生中行菩薩道的故事。好像舍利弗以前發心行菩薩道,有一次,一個小孩子哭哭啼啼,

舍利弗問小孩:「小孩子,你為甚麼哭呢?」

小孩答道:「我的母親得了一個怪病,一定要有活人的眼睛配藥才有效,否則病就不能醫好,我的母親必死無疑。」

舍利弗聽了後說:「好吧,我把我的眼睛交給你,你拿去配藥給你母親服用吧!」

說罷,舍利弗真的挖出自己的一隻眼睛給小孩。

但是小孩說:「哎呀!不是這隻眼睛,要那隻眼睛才成。」

舍利弗無奈地又挖出另外一隻眼睛交給小孩拿去配藥。小孩說這不是聖人眼睛沒有用。

舍利弗搖搖頭歎息地說:「唉,眾生真是太難度,我不行菩薩道了,退心算了吧!」

這是佛的弟子們過去生的故事,

叫做本事。本事也是一部經。


本生: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過去多生多世的經歷,例如:割肉餵鷹,捨身飼虎等。好像《大般涅槃經》所載,佛陀正在修道,遇見一個羅剎鬼,他說了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這兩句話就不再說下去。佛陀請他說出下面兩句話,羅剎鬼說:「我是羅剎鬼,食人肉的,你很想知道下面兩句話嗎?可以的。但是我有條件,你要答應給我吃你的肉,我才說出來。」佛陀說:「你想吃我的肉,我給你吃,沒有問題,祇要你說出下面兩句話,我就如你所願。」羅剎鬼得到了佛陀的承諾,便說出下面的兩句話: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整首偈是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佛陀過去生的事蹟屬於佛的本生資料,這也是一部經。

方廣:就是大乘經典。

大乘經宣說六度萬行及成佛法門,所說義理方正廣大叫方廣經。大乘經就是指引我們行菩薩道,菩薩要發大菩提心,不自私自利,有廣大的心量慈悲一切眾生。上求佛道,自己先覺悟真理;下化眾生,再把真理覺悟他人。自覺、覺他的行法都達到最高分數,圓滿了就會成佛。大乘經有:《華嚴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等。所有大乘經是十二部經之中其中一部經。

未曾有: 這種事情從來沒有出現過,從來沒有人看見過,從來沒有人聽聞過,是沒有可能發生的,不可思議的事情。譬如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情況就是未曾有。釋迦牟尼佛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脇出生,太子出生後即能自己行七步,每行一步地上都湧出蓮花,跟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天上有九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。當時空中出現無量無數聖眾,讚歎這位未來佛的誕生,是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。這種情況是從來沒有的,叫做未曾有。又好像佛在靈鷲山宣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有很多大菩薩示現到來聽經,其數之多難以計算。這種情況也是未曾有。

到這裡已介紹了十一部經,最後介紹論議。論議是有問有答的,有些是佛與弟子的辯論,有些是弟子與弟子的辯論,彼此間互相辯論道理的資料,將之歸納在一起。辯論真是不簡單,不是一般人有資格辯論道理。好像《中觀論》是龍樹菩薩的著作,裡面的道理很高深,很厲害,誰也破不了他。

論議是你有你的觀點,我有我的觀點,彼此辯論一個問題。所謂:「不辯不明,越辯越明。」這個問題是如何辯證的,把它發揚光大。看經已是不容易,看論難度更高。他們辯論的義理很高深,非常嚴密,若是論據、論點不夠嚴密,稍有一點差錯,就給人攻破,故此一點漏洞也不能有,所以這個辯論真是不簡單。經文是以論議為題材的,是我最後介紹的一部經。

「長行重頌並授記,孤起無問而自說,因緣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廣未曾有,論議俱成十二名」。就是這樣的十二部經,是佛教經文的十二種題材,十二種資料。

 學佛答問/0230


晉朝道安法師發明每經三分

序分,如人之首,五官俱全。

正宗分,如人之身體,五臟六腑無闕。

流通分,如人之四肢,運行不滯。

 學佛答問/08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