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
暢懷法師
對於佛教改革與盛衰的問題,我早有痛心的感慨!靜坐深思細慮,僧伽是人天眼目,長夜明燈,赤子父母,苦海慈航,辭親割愛,捨己為人,功名富貴,視如糞 土,榮辱得失,淡似流水,終日生活,粗茶淡飯,破衲遮寒,舉止律身,清心寡欲,以弘法是家務,利生為事業。以理推之,可謂人中之尊,世人應該恭敬與稱讚。 事實相反,市鎮鄉民,輕視侮蔑,譏誚毀罵。溯本窮源,事必有因。
香島佛教於一九四九年以前,可謂衰落之極。出家僧眾,鳳毛麟角,在俗信徒,寥若晨星,那種荒涼與沈悶的空氣,令見聞者無不痛心與惋惜。
究竟有甚麼方針,可以挽救此時此地的惡運?我以為並非一人之力可以推動,需 要大眾志同道合,同舟共濟,首要鞏固內部始為根本。內部如何鞏固,此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。總之,凡是被人輕蔑與譏誚的作為,應該一概去除;凡是被人讚歎與 敬仰的舉止,應該要振興起來。佛陀當初制戒,無非避人譏誚。因為比丘出入往返,與眾不同,可謂萬目所視,萬手所指,一僧失省,萬僧受辱,一僧高德,萬僧增 光,由此看來,僧之擔負,何等重要!
有人以為看破放下,作一位雲水僧,雲遊四方,何等自在。儀容不需整,舉止無拘束,罵卻由他罵,謗也由他謗。其實不然,佛陀遺教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正是要僧伽們做一個好模範。要想人尊重我,首須自己尊重自己,才是內固最重要的方針。《梵網經》說︰
「若菩薩聞外道惡人,以惡言謗佛音聲,
如三百矛刺心。」
豈能不警惕!
時有吾同道出門,喜帶幾位目不識丁的老太婆,自以為前呼後擁,受人尊重,其實恰恰相反,會給人指為物以類聚。或有尼師,喜帶幼兒女童上街遊蕩,得意洋洋,其實也會被人批評,身雖出家,心未脫俗。出家正因畏懼家累,今復牽引。我以為此種行為,應該革除才是。
至於有關趕經懺的利與害。經是佛說,懺是祖創,緇素皆知,經懺本是修道的前方便,凡修道人,絕不能離開經懺,若離經懺,可能盲修瞎練,誤入歧途。
但今人於經懺上,復加一個「趕」字,即成為趕經懺了,今日奔命張家,明日趕尠李家,甚至一日兩家,終日忙的廢寢忘餐。趕經懺固然對人益處不小,可是害處也甚大。
多數出家人以為,比丘穿尠長衫大袍,不作生意,不為文員,無人供養,不作南無,如何生活?同時,佛祖曾言,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,誦經一句,智慧如海,我出家人作此工作,一面賺錢維持生活,一面為人作冥陽兩利的事,豈不是一舉兩得?不錯,誦經禮懺有大功德,可是今張明李,累得頭昏腦脹,上氣不接下氣,那有精神與時間去修學與講寫?律制︰
「五夏以前,專精戒律,
五夏以後,方乃聽教參禪。」
吾人對此是否有奠定的基礎?既無修,復不學,如何能度社會知識分子?怨不得基督教徒說,看看佛教寺院來往的人物,再來看看基督教堂出入的人物,就知道誰個高低了。不錯,佛教博大精深,無奈人將其降低了!吾人本身無學問,又復無修持,終日就會作南無,趕經懺,試想誰人會看得起!
怨不得有人說,寧願討飯,不願作和尚,因此不但無人願出家,甚至已出家的青少年,也要還俗,四相未空的僧青年,實在不易忍受這種苛待。而且要人出家,又作甚麼功夫,如果學師父作南無,仍不如在俗工作糊口方便得多,出家豈非多此一舉?
話得說回來,經懺是度人的橋樑,為善巧方便度人,也要誦經禮懺,但要改變作風。若有信士請為誦經,最好勸其自念,功德一樣。如果無法推脫,可許於佛堂為彼禮誦,以了其願,不限人數,一二皆可,不必遠請,勞師動眾。所謂:
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。」
何況若遇颱風下雨,且有車逼排隊之苦。僧寶者是人天師表,眾生的法身父母,受此舟車勞頓,從數十里遙遠跑來,吾人此舉,於心何安?輕心慢心,不但無功,反而有過,所以最好不要外請。不論誦經禮懺,居士必須一律參加,全堂佛事,祇限一句鐘,物品隨分供養,決不講價目。如果請往其家,叮叮噹噹,惹鄰討厭,應一併謝絕。凡狹小的佛堂,除每日功課外,不作大法會,一則地狹不能容人,二則人多混亂,心不易定。若是寺院規模宏偉,一年中不妨作一兩次大法會,壇場需要整齊莊嚴,儀式隆重,法師須善護威儀,心必至誠。法事不苟且,嚴肅靜默,使人一見生敬,善根種子種入八識田中。然而大法會也不可多作,多作易生厭倦,心不至誠,徒勞無功,虛度光陰,不如無作。
吾僧平常時間,應該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更應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原則,自利利他為根本。自利即修,利他即學。修持乃是自得受用,也能以身作則,使人慕德,受大感動,發心出家。學問乃是用於隨機應變,若博學廣聞,當有著作面世度生,令人信仰,望風歸附。有若印光大師「嘉言錄,閱讀之後,多有發心念佛者。看過「來果禪師禪七開示錄」後,多有發心修習參禪者。
其次,佛教學校教員甚缺,吾僧應該將趕經懺的精神與時間,用在教育上面。假使吾人將戴毗盧帽的大師,轉為大學教授,將敲木魚的助手,轉為中學教師,將打鐺鐺的隨手,轉為小學教員,再來看看佛教是如何面目。還有,全部佛教學校所有的佛學課程,應該由僧尼負責擔任。因為佛教同人,創辦佛教學校目的,就是使人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名稱上既為佛教學校,當然佛學課程為各科之重點,始為名副其實,如天主教學校,聖經考試必須合格,才可升班。但佛學也不能獨弘其旨,須賴良師指導,方可兩全其美。若果隨便請一俗人,自己對經義尚不懂,如何去教 別人;自己吃肉,如何能教人茹素。試想我教中人,費盡心力,創辦許多佛教學校,而結果不能得到良好教師去指導,難收預期效果,殊足令人太息。我教人士,必須認真聘請一些品學兼優的僧尼為佛學教師,方不失辦佛教學校之目標。
一方面是以身作則,真能作到自行化他的功夫。
二是以性海中流出來的法水,去灌輸成千上萬的學子,使其日熏月習,逐漸萌芽,終有一日會開花結果。
若一僧人出入學校為其師,代表一切比丘皆是其師。今舉佛教普賢學校為例,當初由中華佛學研究會創辦已二年,我初到校,眾多學子,詫異驚奇,不知此是何人,呼為和尚師姑,教員也無聲呆望,似乎指責和尚祇會念死人經,今來學校作甚麼事?事實上,難怪他們不懂,因為吾僧數月不進校門,師生壓根兒不知學校是由佛教出家人創辦。相反,從我到學校教佛學二年之後,上下見我,無不以「法師早晨」與「法師晚安」而稱呼。對我是如此,見到其他出家人也一樣。由此可見,如果僧尼擔任佛教課程,必定勝過世俗人百倍。因此,筆者極力呼籲提倡學校主事人,必須以聘請僧尼擔任佛學教師為急務。以教學為職業,
一則出家人可以自食其力,日常所需不必求別人。語云︰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。」尤其在此分秒都在變化的 時代,若能自力更生,可免被人譏誚為不耕而食,不織而衣。
二則從教育尠手而弘揚佛法,使莘莘學子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,實有大益。
三則出家人出入往返,全是教育文化機構,不論學生與家長,社會名流與庶民,誰敢譏誚?如此,何愁佛教不進展,寺院無人住!何悲出家後無生活費用耶!一切宛如順水推舟,不動而化,垂 拱而治,不須改革,佛教自然發揚光大,三根皆可普度矣!
上來雖然化費很多時間,拉雜成篇,可能吃力不討好,也可能給大家指為無聊, 甚至以為我有斷人作功德之罪。但我的出發點,純因心中感到惋惜與悲痛而寫的。鑒於今時市民對佛教出家人的錯誤觀感,實在痛心,筆墨難以形容。俗語說︰「物必先腐,而後蟲生。」如果不在內部整頓,盡在外邊修飾,是不能提高佛教聲譽的。我的筆墨雖鈍,而義則重則真,希望有人深思,覺今是而昨非,則拙文就不無小補了。